关注国际自残意识日:看见那些隐秘的伤痛 - 汕头市第四人民医院

关注国际自残意识日:看见那些隐秘的伤痛

发布时间:2025-03-07 点击数:249

每年的3月1日 是国际自残意识日 (International Self-Injury Awareness Day)。这一天,全球各地的人们都会聚焦于一个敏感却重要的话题——自残(又称非自杀性自伤)行为及其背后的心理健康问题。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,这一现象正在悄然蔓延,已然成为当下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。

根据中科院2023年《心理健康蓝皮书》最新研究数据显示,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高达24.6% ,焦虑症状检出率达32.4% ,而情绪调节困难的比例更是超过40% 。这些数字的背后,隐藏着许多青少年因心理压力而采取的极端行为,包括非自杀性自伤。

Open Doodles - Focused.png

*什么是非自杀性自伤?为什么它会发生?

非自杀性自伤,通常指个体通过割伤、烧灼、撞击等方式对自身造成身体伤害的行为。这种行为并非出于自杀意图,而是为了缓解内心痛苦或表达无法言说的情绪,他们企图通过使用伤害自己的身体疼痛来缓解内心的疼痛。

Open Doodles - Loving.png

*青少年为什么会选择非自杀性自伤?

1、情绪困扰常态化

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,面对学业压力、同伴关系、家庭矛盾等问题,他们往往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。当情绪积压到无法承受时,非自杀性自伤可能成为一种“被迫无奈的释放方式”。

2、自我认同混乱

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,在青春期,青少年开始探索“我是谁”这一核心问题。如果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到迷茫或不被理解,则有可能会通过非自杀性自伤来寻求控制感或确认自己的存在。

3、原生家庭创伤的行为表达

当代青少年更容易受到网络暴力、虚拟角色代入等新型创伤的影响,这些“隐形伤口”可能以非自杀性自伤的形式表现出来。

Open Doodles - Messy.png

*我们能做些什么?

非自杀性自伤并不是不可逆转的问题,只要及时发现并给予科学干预,大多数青少年都可以走出阴霾,重拾健康的生活状态。以下是一些或许确切可行的行动建议:

1. 关注早期信号

孩子的非自杀性自伤问题很容易通过早期的一些轻微细节变化,比如身体上、情绪上和人际关系上的一些蛛丝马迹的变化而被我们所察觉。一旦我们发现上述问题,请家长或老师在安慰孩子的同时及时将孩子送至医院就诊。具体信号如下所示:

1.1身体上的异常 :注意孩子是否经常穿着长袖遮挡手臂,或者身上出现不明伤痕。

1.2情绪上的变化 :突然变得沉默寡言、易怒或极度消极,可能是心理危机的征兆。

1.3社交行为的变化 :回避与家人朋友交流,沉迷于网络或短视频平台,甚至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疏离感。

2. 提供安全的情感支持

孩子出现非自杀性自伤的行为时,家长切忌指责或打骂孩子,而更多的应该提供一个安全的情绪支持,以防止孩子再次出现二次非自杀性自伤的行为,加重其心理问题的演变。

2.1倾听而非评判 :当孩子愿意倾诉时,请耐心倾听,不要急于批评或给出解决方案。

2.2建立信任关系 :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支持,而不是责备和羞辱。

2.3鼓励专业求助 :引导孩子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,并陪伴他们完成治疗过程。

3. 推广心理健康科普

当然面对孩子出现非自杀性自伤的问题,不能仅仅依靠家长、老师以及医生的点对点单线程问题处理,而更应该防范于未然,让更多的孩子正视并理解非自杀性自伤的危害,进而防止该类事件的再次发生。

3.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:通过学校讲座、社区活动等形式,帮助青少年了解非自杀性自伤的危害性,以及如何正确管理情绪。

3.2开展专题教育 :通过心理教育课程,例如设计“情绪管理训练营”“生命意义探索营”等课程活动,增强青少年的心理弹性。

Open Doodles - Meditating.png

国际自残意识日提醒我们,心理健康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。它可能就发生在你身边的朋友、同学甚至亲人身上。作为家长、老师或朋友,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发现问题,更要主动伸出援手,为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青少年点亮一盏灯。

如果你或你认识的人正面临类似困境,请记住:你并不孤单,有人愿意倾听,也有人能够帮助你。

Open Doodles - Helping.png

如果需要帮助,请拨打以下热线:

全国心理援助热线:12356

愿每个孩子都能拥有阳光般灿烂的未来!


撰稿:邓 磊

审核:郭赛玲

制作:郑佳灿


地址:广东省汕头市金湖路50号   电话:0754-88201786     邮编:515100
COPYRIGHT 2020 汕头市第四人民医院  版权所有  ·  备案号:粤ICP备1913997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