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情绪的潮汐中寻找灯塔:写在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 - 汕头市第四人民医院

在情绪的潮汐中寻找灯塔:写在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

发布时间:2025-03-31 点击数:914

导语

3月30日,世界双相情感日,这个特殊的日子以梵高诞辰为纪念坐标,这位艺术大师跌宕起伏的生命轨迹,恰如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世界两极间穿梭的灵魂独舞。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2023年发布的报告中,我国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已超800万,但其中获得规范治疗者不足四成。这个数据背后,是无数在情绪风暴中挣扎的生命,以及亟待被照亮的认知盲区。

一、初识之路: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?

双向情感障碍是一种以情绪极端波动为主要特征的心理疾病,表现为躁狂发作(或轻躁狂)和抑郁发作交替出现。在躁狂期,患者可能会感到异常兴奋、精力充沛甚至过度自信;而在抑郁期,则会陷入深深的绝望、疲惫和无助中。这种情绪的剧烈变化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,还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、职业发展受阻以及生活质量下降。根据国际统计数据,全球约有1%-2%的人口受到双向情感障碍的影响,而实际患病人数可能更高,因为许多病例未被及时诊断或误诊。

image.png

二、解码双相迷局:超越简单的情绪过山车

双相情感障碍远非普通的情绪波动。在躁狂期,患者可能连续72小时不眠不休地创作商业计划书,将全部积蓄投入高风险投资;在抑郁期,连吞咽口水都需要调动全身力气。某28岁程序员小吴的案例极具典型性:患者曾在躁狂期连续开发三个APP并注册七家公司,却在抑郁期出现失语症状,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极端转换,往往令家人陷入认知困境。

临床医学将双相障碍细化为I型、II型及环性心境障碍等亚型。I型患者可能出现持续一周以上的躁狂发作,而II型患者更多表现为轻躁狂与重度抑郁的交替循环。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研究显示,从首次症状出现到确诊平均需要8年,这种诊断延迟往往导致治疗黄金期的错失。

image.png

三、生命样本:穿越双相隧道的真实叙事

案例1:青少年群体过早的才华宣泄

阿杰从小被视为“天才”,高中时三天完成整张专辑的编曲,大学在酒吧即兴演奏惊艳四座。但工作后,他的状态逐渐失控:某段时间他连续一周每天只睡2小时,疯狂创作却产出大量碎片化作品;随后又突然陷入低迷,连续一个月无法碰乐器,甚至因“拖延项目”被公司警告。女友形容他“像被两个灵魂撕扯”。

经诊断,阿杰属于双相I型障碍(伴有严重躁狂发作)。治疗中,他才明白自己的“创作天赋”与疾病密不可分:“以前以为是灵感迸发,后来才知道是大脑在超速运转。”通过药物稳定情绪后,他学会了用日记记录情绪波动,并加入患者互助小组。如今,他坦言:“疾病教会我尊重身体的节奏,创作反而更可持续。”

案例2:中年群体自我压抑后的爆发

小林(化名)是一位35岁的职场女性,她一直以勤奋踏实著称。然而,最近几年,她的生活却变得难以掌控。有时候,她会突然充满干劲,连续几天熬夜完成工作,甚至觉得自己可以同时承担多个项目;而另一些时候,她又感到极度疲惫,无法起床,连最基本的家务都做不了。最初,小林以为这只是压力过大导致的暂时性状态,但随着时间推移,她的情绪波动越来越频繁,最终不得不寻求专业帮助。

经过详细评估,医生告诉小林,她可能患上了双向情感障碍II型——一种以轻躁狂和重度抑郁交替发作为特点的亚型。治疗过程中,小林开始服用稳定情绪的药物,并定期参加认知行为疗法(CBT)。此外,她还学会了识别自己的情绪信号,比如当睡眠模式改变或注意力分散时,提醒自己需要调整节奏。如今,虽然仍需长期管理病情,但她已经能够重新找回生活的平衡。

image.png

四、破茧之路:多维支持系统的构建艺术

药物治疗仍是双相障碍的基石,新型心境稳定剂如拉莫三嗪的靶向作用,可将复发率降低60%。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追踪研究显示,结合人际社会节律治疗的患者,社会功能恢复率提升42%。这提示我们,在规范用药基础上,建立规律的生活节律至关重要。

社会支持网络是防止复发的缓冲带。广州某社区开展的“双相家属学堂”项目证明,受过专业培训的家庭成员能使患者住院率下降35%。而北京某科技公司推行的弹性工作制,使确诊员工的工作效能提升了28%,这为职场支持提供了创新范式。

在与多位临床专家对话中,我们获得共识:双相障碍的治疗本质是帮助患者建立“情绪天气预报系统”。就像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,双相患者需要学会识别情绪波动的先兆信号,在专业指导下调整应对策略,这种自我觉察能力的培养,往往需要2-3年的系统训练。

结语

当我们在博物馆凝视《星空》的漩涡时,或许更该看到那些在情绪风暴中坚持作画的灵魂。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每次情绪震荡,都是生命在寻找平衡点的努力。站在梵高画笔下的星空下回望,双相情感障碍既非天才的标签,也非人生的诅咒。当我们破除“情绪化”“意志薄弱”的认知偏见,当社会支持系统像脚手架般托起每个摇摆的灵魂,这些在情绪极光中独舞的生命,终将在理解与专业的护航下,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韵律。每个3月30日的意义,不仅在于纪念,更在于推动社会认知向更科学、更温暖的方向进化——因为理解本身,就是最好的治疗。


数据案例来源: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《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调查报告》(2023),《中国青年双相障碍诊疗蓝皮书》案例库。


撰稿:邓 磊

审核:郭赛玲

制作:郑佳灿


blue.png

地址:广东省汕头市金湖路50号   电话:0754-88201786     邮编:515100  

COPYRIGHT 2025 汕头市第四人民医院  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粤ICP备1913997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