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精”心防结核——关注精神疾病患者的健康
发布时间:2025-04-13 点击数:165
2025年是第30个“世界防治结核病日”。我国今年的宣传主题是“全面行动 全力投入 全民参与 终结结核”。这一主题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结核病防治,共享防治成果,为终结结核病流行、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。
全球结核病现状:数据背后的警示
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《2024年全球结核病报告》:2023年全球新增结核病患者约1080万,较2022年略有上升。同年,全球因结核病死亡人数达125万,结核病重新成为全球单一传染病的“头号杀手”,致死人数几乎是艾滋病(HIV/AIDS)的两倍。在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,我国的新发病例数位列第三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:结核病与精神疾病(如抑郁症、精神分裂症)之间存在密切关联。过去50年的10项大型研究(覆盖超60万名患者)表明,精神疾病患者感染结核病的风险显著增高。
那么,为什么精神疾病患者更易感染结核病?
1.自理能力较弱:患者可能忽视个人卫生、饮食不规律,导致免疫力下降,易被病菌侵袭。
2.症状隐匿难发现:精神疾病患者可能无法准确表达身体不适,且肺结核症状(如低热、咳嗽)容易被误认为精神类药物副作用,造成误诊或延误治疗。
3.住院环境风险高:部分精神病院条件有限,患者集中居住,易发生交叉感染。
4.抵抗力较差: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降低免疫力,加之患者活动量少,进一步增加感染风险。
肺结核的典型症状:早发现是关键
若出现以下症状持续2周以上,请及时就医筛查:
1.长期咳嗽、咳痰:普通治疗无效时需警惕。
2.痰中带血或咯血:结核菌可能已损伤肺部血管。
3.午后低热:体温常在37.5℃~38℃之间。
4.夜间盗汗:入睡后出汗,醒后汗止。
5.乏力消瘦:因身体能量被结核菌大量消耗。
如何保护精神疾病患者远离结核病?
1.加强监测与隔离:住院患者注意病情监测,定期体检,发现结核病例及时隔离治疗。
2.鼓励运动与户外活动:增强体质,提升免疫力。
3.改善住院环境:保持病房通风,严格消毒,降低病菌传播风险。
4.营养与关怀并重:提供均衡饮食,家属和社区需给予患者更多关爱及情感支持。
5.公众教育不可少:普及结核病知识,减少对患者的歧视与误解。
结核病可防可治,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行动。让我们从了解开始,用科学和关爱筑起健康防线,共同终结结核流行!
撰稿:马杏梅
审核:林楚卿
复核:杜浩然
制作:郑佳灿